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國際東洋醫學會成果發表會

 

大合照
  • 國際東洋醫學會邁入50週年歷史意義

台北訊---國際東洋醫學會自創立以來,已走過50年的重要里程碑,象徵東洋醫學在全球醫療舞台上的持續發展與深遠影響。總會長陳旺全表示,半世紀以來,學會致力於推動傳統醫學的研究與臨床應用,並積極促進國際間的醫學交流,讓東洋醫學在不同文化與醫療體系中找到共同語言,展現跨國合作的價值。

台灣分會長詹永兆則指出,台灣常年參與學會的學術與臨床討論,透過豐富的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展現東洋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的潛力。未來,台灣分會將持續推動跨領域合作,深化學術研究與醫療實踐,期望在國際平台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共同開創下一個半世紀的新局。

韓醫使用現代化醫療儀器的發展

近年來,韓國韓醫師在醫療領域的專業權益上持續推進。歷經長達十年的法律訴訟,韓國韓醫師終於在去年成功爭取到合法使用超音波的權利,這項突破不僅提升了韓醫臨床診斷的精準度,也標誌著韓醫制度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法律層面的釐清,韓醫界更進一步爭取到笑氣麻醉的合法使用,使韓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更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此外,醫用雷射儀器的使用權也成為近期焦點。由於醫學美容多屬自費項目,健保不予給付,患者可依需求選擇由中醫或西醫進行施作。這項權益的開放,反映了韓國醫療體系在尊重患者選擇及多元醫療並行上的努力與進展。此系列改革不僅拓展了韓醫師的執業範疇,也彰顯韓國社會對傳統醫學專業的重視與信任。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藥新藥開發的進展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致力於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強調「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的理念。此次發表的成果,不僅依循中醫臨床經驗醫學的基礎來設計方藥,更透過現代實驗室的科學驗證,包含動物療效與作用機轉的探索,進一步奠定嚴謹的科學依據,未來也將推動進入臨床試驗。期盼能在現代醫學未滿足的領域,為患者帶來更有效與安全的治療選擇。今天發表的五個成果,包括:清腦一號(NRICM201)治療阿茲海默氏症;醒腦一號(NRICM301)用於缺血性中風與中樞退化疾病之整合神經保護策略;清冠二號(NRICM102)為多靶向中藥複方用於發炎性與纖維化肺部疾病之應用潛力;臺灣清冠一號(NRICM101)治療呼吸道感染的潛力;以及Q腦一號(NRICM401)用於治療因蛋白質異常聚集所導致之神經退化性疾病。

今天的分享,不僅只是成果的展示,更代表中醫藥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邁向國際醫學舞台的重要一步。

思覺失調症中西醫合作醫療成效-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成果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且造成失能明顯的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因為服藥遵從性不佳、病識感不足、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患者若病情控制不穩定,便容易反覆住院而增加醫療負擔。中醫在精神醫學領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直接治療思覺失調症,也可改善西藥副作用,幫助患者控制病情。但中西醫共同治療的成效並未被分析過,因此我們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中西醫共同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現再住院的風險下降約40%,在住院天數與次數均較單純西醫治療組少,如此可間接降低醫療負擔。

中西醫共同治療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療效良好,可降低再住院率、使醫療費用下降,並可改善臨床症狀與改善西藥副作用。因此中醫越早介入共同治療,可以越快達到改善效果。

針灸-啟動自癒力的科學-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性疾病

在現代醫學中,慢性發炎被視為許多疾病的根源,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不同於急性發炎的保護作用,慢性發炎則如「無聲火災」,長期侵蝕健康。傳統中醫的針灸,正以啟動人體自癒力的方式,為改善慢性發炎提供新解方。

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經絡、恢復氣血流動,並觸發神經系統釋放內啡肽、血清素等物質,達到止痛與免疫調節的效果。研究顯示,針灸能平衡促發炎與抗發炎細胞因子,抑制過度活躍的發炎反應,同時提升身體自我修復能力。

此外,針灸並非僅止於局部療效,它能調節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降低壓力引發的慢性發炎,幫助身體回到穩定與放鬆狀態。總體而言,針灸的價值在於深層喚醒自癒力,從源頭改善發炎失衡,對長期尋求自然療法的人而言,是一條與身體合作的療癒之路。

中藥複方SS-1對乾燥症的抗發炎作用

乾燥症(Sjögren's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其特徵為口乾與眼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根據細胞模式、動物模式及隨機雙盲臨床試驗結果,中藥複方SS-1已證實在治療乾燥症方面具有療效,本研究針對其IL-17治療靶點的潛力分子機轉進行分析。

透過LC-MS/MS,我們從SS-1中鑑定出九十種植物化學化合物。分子對接研究顯示,SS-1粉末萃取物中的兩種特定化合物,在特定胺基酸殘基上的glidescoresMMGBSA值均高於參考配體。這些化合物亦對特定胺基酸殘基表現出高結合親和力,並展現了潛在的藥物動力學效力與良好的類藥物特性。

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這些配體與受體形成的複合物比參考配體的複合物更為穩定。ADMET分析指出,所篩選出的配體具有類藥物適用性,值得進一步研究新藥開發。

運用中醫藥有效治療肝硬化腹水之機轉探討

肝硬化腹水為臨床棘手疾病,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氣血水運行障礙,形成「本虛標實、虛實交錯」的病理特徵。中醫治療強調補虛扶正以改善肝臟代謝,清熱利濕減輕損傷,並透過活血化瘀促進肝血流與細胞再生,兼以軟堅散結減緩纖維化。

臨床上,肝硬化失代償期多依「臌脹」論治,治法兼顧逐水與扶正。單純攻逐易致虛脫,故多配合理氣、活血藥物以改善循環,常佐以敗醬草、蒲公英清熱利濕,或用阿膠、旱蓮草等養陰止血。出現出血或肝昏迷前期,則選用三七粉、至寶丹等藥物調治。

在頑固性腹水的治療上,以益氣、活血、逐水為核心,針對陽虛患者可溫陽利水、活血祛瘀;陰虛者則以滋陰利水,少佐溫化藥以平衡。常用方藥如牽牛子粉、十棗湯、舟車丸等,劑量需由小至大,並以510次瀉下為宜。此法不僅著眼於去水,更兼顧調理臟腑,展現中醫藥在肝硬化腹水治療上的整體優勢與臨床潛力。

中醫在慢性腎病的實證與照護成果

高雄長庚中醫部蔡明諺主任表示中醫在院方和腎臟團隊的支持下,除了慢性腎病防護過程加入中醫衛教與防範,更針對已進入血液透析患者產生的併發症如:低血壓、搔癢和廔管疼痛等做出改善並提升透析品質。在透析併發症的中西合作治療已獲得多項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更榮獲今年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團隊研究證明中醫能在辨證思維結合西醫病理機轉作出處方參考,譬如使用溫熱藥材做成藥餅敷貼在穴位,透過皮膚吸收和經絡傳導來溫暖臟腑,改善低血壓的臨床不適,減少透析中斷和護理介入。

另一傳統複方則透過促進氣血循環方式來改善廔管筋膜痛的嚴重度和生活品質。未來團隊會在衛生福利部推展中醫特色醫療的規劃下逐步累積實證基礎和治療指引,供全球醫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