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孩子皮在癢 爸媽心淌血 十年來首度更新治療指引 新治療選項為台灣30萬異膚寶貝家庭帶來契機

 

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嶄新的治療契機,台灣兒免醫學會十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增加將生物製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讓醫師與病童都有更多選擇。

【台北訊】全球約有 1020% 的兒童受到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810% [1]。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三部曲中最早出現的,將近80%的病童之後會慢慢產生氣喘及過敏性鼻炎。許多病童因皮膚乾燥、搔癢,導致傷口出血,睡眠和生活品質也受影響。孩子受苦,成為家庭的危機,因此造成七成家長工作受影響1。這些小異膚寶貝病情反覆發作,卻沒有可長期使用卻安全有效的治療選項,也讓家長與兒科醫師面臨診斷與治療的困境。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嶄新的治療契機,台灣兒免醫學會(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十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增加將生物製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讓醫師與病童都有更多選擇。

9歲的張小弟弟,出生週歲就被診斷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幼稚園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平均睡2個小時就會被癢醒,導致全家人都睡不好,且因為自信心不足也導致社交出現問題。由於要控制病灶發生,張小弟弟在飲食上也必須要特別的控制,舉凡蛋類、海鮮、大豆等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要禁止,也因此影響了張小弟弟的發育,使其又瘦又小。最令人心疼的是,反覆搔抓造成的皮膚感染,張小弟弟還因此曾經感染了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而入院治療,讓爸爸媽媽簡直是心在淌血所幸經醫師建議開始接受了生物製劑的治療,穩定用藥兩週後搔癢程度降低,生活品質開始逐漸恢復。如今,張小弟弟回診時會笑也變活潑了,看起來有自信多了,飲食上也可以開始吃蛋類等增加身體營養的食物,張爸爸、張媽媽也因為孩子不再受苦而欣喜萬分。

自信心受創、憂鬱焦慮、嚴重睡眠不足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不可輕忽

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佳,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僅止於皮膚問題而已,疾病帶來持續的搔癢感及皮膚病灶,造成18歲以下的患者當中,高達九成的患者會迴避日常活動,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學業,近七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2],其中還有超過五成的患者因病情感到哀傷或憂鬱,造成神經認知表現有負面影響,甚至有38%的患者因為疾病而改變教育或職業方向。

傳統的兒童治療選擇僅有口服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藥膏,局部類固醇藥物的短期使用,對於急性發作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內分泌,使兒童成長受到影響[3],而免疫抑制劑則會有免疫力下降的疑慮[4]。根據2021版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5],生物製劑療法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從根源改善病灶,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6],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以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癢感症狀[7]。生物製劑安全性高,不會有傳統治療的副作用疑慮,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不良反應如鼻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與安慰劑相當,在醫師醫囑下可安全使用[8]。日前,衛福部已核准可使用於6歲以上兒童與成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根據研究顯示5 611歲中重度兒童病患連續使用四個月後,病況改善八成(異位性皮膚炎評估指數 EASI) [9]。九成五的患者使用後病況得到緩解。近六成(55%)患者的搔癢程度降低;近七成(65%)患者因而改善了睡眠不足的問題,綜括以上,這些患者的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提高。

10人就有1人是異膚寶貝 !
生物製劑安全、迅速抑制癢感 助學童改善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是常見的兒童過敏性症狀之一,台灣兒免學會洪志興理事長表示:「台灣的孩童中,每10人就有1人是異膚寶貝,而這些異膚寶貝中,有5%是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但重度影響層面就不僅止於皮膚病灶,長久下來的影響夾帶自信心受創、人際受阻、憂鬱焦慮、嚴重睡眠不足,家長和孩子晚上都無法睡覺,爸爸媽媽常吵架、婆婆怪媽媽沒有照顧好孩子,帶給兒童患者的身心重大負擔,家長更是心力交瘁。」

針對過去治療選擇,台灣兒免學會姚宗杰秘書長也表示:「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異位性皮膚炎過去多靠口服免疫抑制劑、使用類固醇藥膏等。然而,孩子在治療選擇上較受限,由於處於發育階段,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會有潛在致癌、副作用的安全疑慮;而口服免疫抑制劑,雖治療效果好,但是副作用多,不僅傷肝、腎,有的甚至會抑制免疫造成感染感的增加。正因如此,為了避免副作用的發生,孩子1-2個月就需要定期打針抽血、檢查肝腎功能、血球指數等等,這對害怕抽血、打針小孩都是麻煩的」。所幸,生物製劑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6歲以上的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兒童,都可以正式合法使用、方便施打,且孩童使用安全性高,讓治療版圖更加完整。同時,也提醒患者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以監控是否有副作用的發生並做處理[10]


[1]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2012007.pdf

[2] 加拿大濕疹學會的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品質報告調查:ZuberbierT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6; 118:226232. 2. IblerK and JemecGBE. Dermatol Rep 2011; 31: 3(1):810. 3. Eczema Society of Canada. Atopic Dermatitis Quality of Life Report. 2017. 4. Stocker RPJ et al. Arch Clin Neuropsychol2017; 32:349–368. 5. Davis DM et al. Semin CutanMed Surg 2017; 36(3):95–99. 6. Eckert L et al. Global Aware. Report Global 2018. 7. Holm EA et al. J Eur AcadDermatVenereol2006; 20(3):255–259.

[3] 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2012007.pdf

[4] https://lib.nhri.edu.tw/NewWeb/nhri/ebook/39000000439633.pdf

[5]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2021版:http://www.air.org.tw/publication.aspx

[6] Guttman-Yassky E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 143:155–172.

[7] Silverberg JI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Epub ahead of print].

[8] Paller AS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83(5):1282-1293.

[9] 2020年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

[10] Paller AD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Nov;83(5):1282-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