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女士回憶在今年年初收到永齡基金會與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攜手合作的2019年點字桌曆,進而了解到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成員中,許多都是因為自身是有視障孩子,從彼此聚會加油為互相打氣,到站起來一起為自己孩子們的學習互助,到推己及人成立協會幫助更多視障者家庭,曾女士表示:天下父母心,由小愛化大愛,對這一群視障者的爸媽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稀缺的視障教育資源與進入社會的重重障礙,堅毅不放棄的精神感到敬佩。大家還進一步凝聚力量幫助其它視障家庭,所以自己也願意站出來,出錢出力,一起喚起社會重視並支持視障者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56,000名視障者在台灣常面臨生活與工作技能無法對接的困境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灣有超過56,000名視障者,約佔身心障礙人口5%。由於人類的學習管道和資訊來源有80%仰賴視覺,因此眼盲或視覺缺損將造成教育、生活、就業各方面的嚴重障礙,需要許多專業服務和配套措施支持。但目前台灣視障相關專業人力仍然不足,各地的視障服務資源也不均,導致許多視障兒童錯失了奠定良好基礎的時機。視障者在成人後即使具備了充分的就業能力,又因社會大眾對視障者的刻板印象,加上大家普遍低估其工作潛能,導致視障者的勞動參與率僅17.5%。因此這一群視障者家長在1996年成立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以「自助、互助、人助」的理念,陸續發展「支持-創製-培力」的三階段照護服務,從早期療育復健支持系統、學齡教育輔導、創製多元豐富點字教材教具、自立生活訓練、培養就業與天賦發展,提供不同階段的資源介接,建立視障者及其家庭的支持系統與服務平台。
成立視障音樂發展中心 鼓勵視障發展音樂天賦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王晴紋表示,「自己身為視障者的家長,很了解這些孩子和家長們需要的是什麼,這些年來發覺除了在教育上的特殊需求外,幫助視障者培力技能,協助與工作對接,是一個需要大家一起去推動的事。」
由於視障者喪失或視力嚴重缺損,只能靠其他感官感知世界,擁有更敏銳的聽覺與觸覺,根據103年的相關研究調查,從事音樂表演的視障者有0.5%,希望找到音樂表演工作者則有1.4%,以視障總人數換算至少500位以上的視障者希望找到音樂及創作相關工作,但沒有適當的機會和管道。因此協會想成立視障音樂發展中心,給予視障者音樂教學、培力場域,培育更多音樂專業性發展人才,給予視障者更寬廣的人生舞台。
這次在曾女士及永齡的協助下,預計於2020年在臺北社企館5樓成立無障礙音樂空間聚落,整合既有「視障鋼琴調音」、「視障樂團」、「音樂點字樂譜」之服務,擴充「人才培育」、「影音製作」、「空間營運」等服務,期許提供一個完整的軟硬體空間,讓音樂人才及資源全方位串連整合。另外更藉由明盲團隊的合作,引進音樂產業專家顧問,透過音樂職能技巧之培訓,使之與市場接軌,打破社會大眾對視障者的既定刻板印象,視障音樂人不只能做表演或是街頭藝人,亦能延伸其專業,成為音樂製作人員。
一起找尋夢想的翅膀
越黑暗的地方 更見到光芒
協會長期以來提供視障學齡孩子個別的課後輔導和各式的團體營隊,以及給予他們在生活技能的學習,例如操作盲用電腦、學會自我生活照顧等,先天性失明的江尉綺表示:「我是因早產導致視覺障礙重度,只剩光影及一些粗大影像。從小我就知道自己在視覺上有先天的不便,但我父母從不因看不見而對我感到失望,因此我仍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感謝父母和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的支持。」所以現在看到的尉綺,是能夠與一般正常人一樣就讀大學,也進入音樂研究所聲樂組就讀。尉綺的媽媽也是協會副總幹事林一蘭分享:「在校學習聲樂過程中,因無法『視譜』只能仔細聆聽,但有些曲目在聲部的配置十分複雜,無法只靠聽覺就能熟記,而協會看見這些孩子的需求,因此研製了點字樂譜,甚至開辦了點字樂譜的培訓。這些服務內容未來都將在2020年即將成立的視障音樂發展中心展開,推己及人,過去他們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努力,但有了這些基礎和經驗,未來能為視障人士發展更多其他服務內容。感謝曾女士及永齡基金會,未來一個完善且多元的音樂教學、培力場域,將能讓更多的視障者在職涯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讓越黑暗的地方,見到更閃耀的光芒。」
*臉書搜尋: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